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口腔知识 >

口腔知识

清清白白一颗智齿到底碍你什么事儿了?

来源:军海口腔


现在,拔智齿似乎成了一种常见操作。

因为智齿不仅没用,还惹事:长不出来--拔了!

顶前面的牙--拔了!

引发蛀牙--拔了!

牙龈发炎--拔了!

现在没事,万一以后发炎呢

拔了!

明明牙床已经很拥挤,为什么还要在20岁左右长出一颗,哦不,是四颗硕大的新牙来添乱?但是,曾经的智齿也是清清白白一颗牙,和其他两个大槽牙平起平坐。这样说拔就拔,考虑过智齿的感受吗?智齿心里苦。不是它长得太大太慢,而是现代人的用牙太省、磨损不够,用不上一颗安静的智齿了!

清清白白一颗智齿到底碍你什么事儿了?

怕你其他牙磨没了,智齿出来心疼你一下。

咦,牙齿需要磨?这不是与我们从小受到的保护牙齿的教导相悖吗?蛀牙、牙结石等等口腔问题当然要避免,但牙齿很弱的修复能力意味着它天然会磨损。

我们的牙齿是个很「傲娇」的存在。一方它是我们身体上最坚硬的部分。另一方面,一颗牙掉了就永远再见,长不出新的来,而且长在嘴里的牙齿自我修复能力也不强。头发能够更替,牙齿不能;两节断骨之间可以长出结实的骨痂,而断掉的牙齿需要粘合或植入假体。总的来说,可以把牙齿理解为一生一套(乳牙+恒牙)的耐用工具,没了就真没了。

牙齿的硬在于物质构成。牙冠最外层的牙釉质(就是看起来半透明发白的东西)是身体上最硬的物质,主要成分是羟基磷灰石。这里没有神经或血管,长成后不可再生。牙釉质里面浅

黄色的结构是牙本质,这里更软、更敏感,可以缓慢再生。牙本质往里,就是牙髓腔了。当磨损发生,最外层的牙釉质会最先丢失,随后是牙本质,牙冠也会越来越扁,像越用越短的铅笔芯。上下牙接触、前后牙摩擦、咀嚼、啃咬,甚至是空气里的风沙都会影响牙齿。

如果看看其他哺乳动物,就会发现牙齿磨损是正常现象。比如啮齿类,它们强大的门齿终生生长,如果它们不用啃木头、啃食物去磨牙,可能会因为门牙太长而无法吃饭。另一方面,大象数量有限的臼齿(槽牙)会随用随掉。当靠前的一颗牙齿磨损殆尽,这块比砖头还大的牙齿将脱落,而靠后的一颗槽牙会移到前面补上位置。当没有可补位的牙齿时,这只大象也走到了生命尽头。

和大象持续补位的槽牙一样,人类各颗牙齿的生长、磨损也有先后之分,保证了总有牙齿可用。比如,大约从6岁起,儿童乳牙脱落、恒牙萌出遵循一定的顺序,不会一下让牙全掉光。这个过程保证了一副乳牙与恒牙的组合,让小孩有足够的牙齿吃饭。在12岁左右,乳牙会全部脱落,而恒牙生长是一条更长的战线--从6岁的第一次换牙(一般是上门牙)到20岁左右的第三臼齿--也就是智齿萌出。

清清白白一颗智齿到底碍你什么事儿了?

所以,在智齿长出前,门牙等牙已经磨损了十几年到几年不等。如果放在史前磨损严重的时代,你的其他牙可能会迫不及待地迎接智齿的到来。

什么,这还能迎接?

没错,有些研究者认为,人的牙齿其实本来应该一边磨损一边往前走,给智齿留出生长空间的。

旧牙前移,为新牙腾地方

牙齿会动。如果你拔过牙,可能会知道我们在嘴里看到的乳白色牙冠只是冰山一角。牙冠之下的浅黄色牙根构成了牙齿的大部分长度,有的牙齿有一个牙根(比如虎牙和门牙),有的有两个(下槽牙),甚至三个(上槽牙),不管有几个,这些牙根都穿过牙龈,插入牙槽骨内,由牙周韧带加固。牙槽骨不是单独的骨头,而是对下颌骨和上颌骨中与牙齿相连的部分的称呼。

即使深插入骨,牙齿也可以前后左右地倾斜和漂移,无需牙套的牵引。而其中一种移动就是朝门牙牙缝方向移动(近中移动),这将缩短齿列长度,可能的结果就是为最后出现的智齿提供空间(这种移动的原因尚不明确,但可能与唇颊压力、前后牙摩擦有关)。

在古人类标本上,我们可以看出磨损会明显影响齿列的形状,包括长度。如果仔细观察,就能发现随着磨损加重,牙冠矮了但牙根抬高了,门牙短了但龅牙没了,牙冠磨掉了最鼓的部分但是牙齿之间好像更紧密了--从前看不到的智齿也出现在了视线里!是不是很神奇?

磨损对牙齿影响之大,甚至因此出现了一种争议性假说:现代人的牙齿咬合是不正常的,像古代人那样高度磨损,一边磨一边收龅牙、缩齿列、牙齿抬升,直到都磨得平平的才是正确的咬合!磨小的牙才是符合演化设计的牙!现代人那些毛病,什么门牙歪了、虎牙突了、蛀牙多、牙周炎一堆一堆,包括智齿长不出来,都是因为牙齿磨损太少了,咬合不对!

提出这种看法的雷蒙德·拜戈(RaymondBegg)也不是随便说说,他是阿德莱德大学着名的正畸大夫,根据多年从业经验和对澳洲原住民的研究在1954年得出了这个结论。他发现,相比吃饭软叽叽的现代人,古代人的牙病少多了!

比如龋齿,就是蛀牙,这种清洁不到位导致细菌释放的酸性物质腐蚀牙齿的疾病,现代人里很常见。其中一个原因,就是低磨损的牙齿会有更多表面能被侵蚀;但高度磨损的牙齿更紧地并在一起,留给蛀牙的空间就更小。还有牙齿太挤、智齿长不下这种问题,被磨小了的牙齿不是齿列更短了吗?这样牙槽骨也不挤了呀!

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的海部阳介(Yousuke Kaifu)基本赞同拜戈的假说,因为他在史前日本人牙齿上观察到了相似的现象。他认为,那种深深磨损过后紧凑对齐的牙齿序列是一种适应性现象,是演化里帮助人类可以一直高效咀嚼的方式,同时也减少了口腔疾病的可能。而现代人保留着这种适应能力,不过已经不需要了。因为我们的饮食非常软,对牙齿的磨损大大减小。

清清白白一颗智齿到底碍你什么事儿了?

智齿难长,也有其他原因

当然,也不是所有研究者都认同这个结论,毕竟除了磨损太少之外,智齿还面临着不少其他麻烦。

首先自然是个体差异了,本来牙齿就不是千篇一律,人和人的头骨和牙齿都会有差异,小嘴大牙齿的人更可能被智齿困扰,而大嘴小牙甚至携带缺牙变异的人,最后一颗槽牙长出就会更顺利。

第二,和人类祖先相比,现代人本来脸就更小,下巴就更「精致」。实际上,所有的现代人类都在蛋白质MYH16的基因上有一个缺陷,这个蛋白质是负责掌管下颌肌肉的,导致我们的下巴比我们的灵长类亲戚们弱得多。幸

运的是,人类后来学会了用火,再后来又学会了农业种植,不必去生吃那些难啃的肉,所以下巴弱一点也无所谓了。甚至有研究者猜测,弱小的下巴给大脑留出了更多空间,有助于脑容量的增加--当然,智齿的麻烦就是代价。

还有,作为第三臼齿的智齿自己其实也难咎。和别的牙相比,它的冠和根,形状都很「放飞」。智齿生长之初的牙胚有时也位置不太好,这样牙冠的位置先天不良,后面牙根再扭曲也无力回天。

最后,比起经过漫长时间把牙磨到正确咬合位,如果智齿挤得发疼,还是拔了简单。




陕ICP备2021015690号-2 Copyright@2007-2024 西安军海口腔医院有限公司
西安军海口腔医院 市医广【2024】第109号